安徽潜山:文明花开满城芳 全民共创幸福城
安徽潜山:文明花开满城芳 全民共创幸福城
安徽潜山:文明花开满城芳 全民共创幸福城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(fēiyuè) 陈若天
缝扣子、修拉链、裁裤脚……每天清晨,汪小华都(dōu)早早地来到自己的裁缝铺,忙得不亦乐乎(bùyìlèhū)。
这个位于潜山市梅苑路和舒台路交叉口(jiāochākǒu)西南角的裁缝铺虽然(suīrán)面积很小,但由于地处繁华地段,生意(shēngyì)甚是不错。几平方的角落也承载着汪小华一家人的生计。
“打心眼里(yǎnlǐ)感激政府免费提供这个可以(kěyǐ)遮风挡雨的服务点。”汪小华告诉记者,以往自己是流动经营(jīngyíng),一到雨雪天就只能在家歇着,如今每天都能营业。
潜山市梅苑路和舒台路交叉口西南角,汪小华(左一)的裁缝铺。人民网记者(jìzhě) 陈若天(chénruòtiān)摄
类似的(de)服务(fúwù)点(diǎn),在潜山还有很多。一直秉承“人民城市”的理念,聚焦百姓冷暖,全民参与、共建共享,也是潜山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。
抓“硬件” 城市(chéngshì)面貌焕然一新
对(duì)一座城市而言,楼宇建筑(jiànzhù)、道路管网、公园广场等硬件,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文明。
开展专项清理,改善农贸市场、建筑工地、城乡接合部、征迁未利用地块等薄弱(bóruò)区域环境卫生;加强城市公共设施更新维护,及时排查修复道路设施;稳步推进老旧小区(xiǎoqū)改造,改善居民居住环境……近年来,潜山(qiánshān)市持续(chíxù)强化城市精细化、常态化管理水平。
“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是(shì)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”潜山市文明创建中心负责人余雪峰介绍(jièshào),创建之初,潜山就针对城市现状和短板问题,在线上线(shàngxiàn)下广泛征求市民建议,尽最大(zuìdà)努力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
潜山市梅城镇(méichéngzhèn)舒苑小区改造后的健身广场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“小区灯亮了、路新修(lùxīnxiū)了、‘飞线’不见了、下雨天不内涝了,环境真是大变样。”近日,在潜山市梅城镇舒苑小区,小区居民余彩琴(yúcǎiqín)谈及小区近两年的变化,连连称赞(chēngzàn)。
舒苑(shūyuàn)小区的蝶变,是潜山市许多小区环境大提升(tíshēng)的缩影。创建期间,潜山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4个(gè)、微提升小区78个,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。
此外,为了健全小区管理机制,潜山市还出台了《潜山市城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(tíshēng)工作实施方案》,将物业管理(wùyèguǎnlǐ)纳入社区治理,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监管相结合(xiāngjiéhé),探索“党建强治、共建联治、物业促治”三治(sānzhì)融合的治理新模式。
“创建期间,潜山(qiánshān)市(shì)不仅(bùjǐn)着眼于‘大’,更在细微处着手。”余雪峰介绍,行走潜山市大街小巷,稍作留意,便可注意到这座城市的温情。
以往,流动(liúdòng)摊贩们占(zhàn)道经营一度让管理者头疼不已,但潜山市并未“一禁了之”,而是科学选址(xuǎnzhǐ),设立便民服务点。既维护了城市秩序,又满足了摊贩们的需求。
“文明创建(chuàngjiàn)成果(chéngguǒ)如何,群众心里有把尺子,我们请群众当裁判,以‘群众满意’为标准,不断改善提高我们的创建工作。”余雪峰说。
重“软件(ruǎnjiàn)” 文明培育浸润人心
“硬件”设施升级了(le),社会风尚、乡风文明(wénmíng)等“软件”也要跟上。硬件与软件犹如如鸟之两翼、车之两轮,互促共进、互相支撑,只有(zhǐyǒu)“软硬兼施”,文明才能得以全方位涵养,城市才会更好成长。
“潜山市(shì)始终坚持加强培育和践行(jiànxíng)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持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。”余雪峰介绍,近年来,潜山以大力培育弘扬“好人(hǎorén)潜山”品牌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为抓手,推动“创文明城(chéng)”和“育文明人”相融并进。
潜山城市风光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(chénruòtiān)摄
在全市持续深化文明培育的氛围(fēnwéi)下,许多社区和乡村发生蝶变。
“前些年我们村上办喜事,大部分都是互相攀比,在城里(chénglǐ)大操大办,家庭负担很重。”潜山市(shì)黄铺镇黄铺村村民付卫华说。
为改变这一状况(zhuàngkuàng),黄铺村巧设红白理事会,坚决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,群策群力(qúncèqúnlì)破陈规、树新风。
“我家今年嫁女儿,邻居们(línjūmen)随礼100元,亲戚(qīnqī)们200元。左右邻居都来帮忙,也没请厨师,一场婚礼下来比在城里办节省了三四万块钱(qián)。”付卫华说。
如今在黄铺(huángpù)村,移风易俗宣传标语(biāoyǔ)和漫画随处可见,乡村文明深入人心。
黄铺(huángpù)村党委书记王绍南介绍,近三年来,黄铺村举行红白喜事210多次,累计给村民减负(jiǎnfù)200多万元。移风易俗不仅减轻了(le)村民的经济负担,更重要的是(shì)培育了文明乡风,为黄铺村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未来,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(wénhuà)资源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,不断培育(péiyù)文明乡风民风,让(ràng)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,吹进群众心坎里。”余雪峰说。
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(fēiyuè) 陈若天
缝扣子、修拉链、裁裤脚……每天清晨,汪小华都(dōu)早早地来到自己的裁缝铺,忙得不亦乐乎(bùyìlèhū)。
这个位于潜山市梅苑路和舒台路交叉口(jiāochākǒu)西南角的裁缝铺虽然(suīrán)面积很小,但由于地处繁华地段,生意(shēngyì)甚是不错。几平方的角落也承载着汪小华一家人的生计。
“打心眼里(yǎnlǐ)感激政府免费提供这个可以(kěyǐ)遮风挡雨的服务点。”汪小华告诉记者,以往自己是流动经营(jīngyíng),一到雨雪天就只能在家歇着,如今每天都能营业。
潜山市梅苑路和舒台路交叉口西南角,汪小华(左一)的裁缝铺。人民网记者(jìzhě) 陈若天(chénruòtiān)摄
类似的(de)服务(fúwù)点(diǎn),在潜山还有很多。一直秉承“人民城市”的理念,聚焦百姓冷暖,全民参与、共建共享,也是潜山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。
抓“硬件” 城市(chéngshì)面貌焕然一新
对(duì)一座城市而言,楼宇建筑(jiànzhù)、道路管网、公园广场等硬件,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文明。
开展专项清理,改善农贸市场、建筑工地、城乡接合部、征迁未利用地块等薄弱(bóruò)区域环境卫生;加强城市公共设施更新维护,及时排查修复道路设施;稳步推进老旧小区(xiǎoqū)改造,改善居民居住环境……近年来,潜山(qiánshān)市持续(chíxù)强化城市精细化、常态化管理水平。
“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是(shì)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”潜山市文明创建中心负责人余雪峰介绍(jièshào),创建之初,潜山就针对城市现状和短板问题,在线上线(shàngxiàn)下广泛征求市民建议,尽最大(zuìdà)努力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
潜山市梅城镇(méichéngzhèn)舒苑小区改造后的健身广场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“小区灯亮了、路新修(lùxīnxiū)了、‘飞线’不见了、下雨天不内涝了,环境真是大变样。”近日,在潜山市梅城镇舒苑小区,小区居民余彩琴(yúcǎiqín)谈及小区近两年的变化,连连称赞(chēngzàn)。
舒苑(shūyuàn)小区的蝶变,是潜山市许多小区环境大提升(tíshēng)的缩影。创建期间,潜山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4个(gè)、微提升小区78个,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。
此外,为了健全小区管理机制,潜山市还出台了《潜山市城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(tíshēng)工作实施方案》,将物业管理(wùyèguǎnlǐ)纳入社区治理,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监管相结合(xiāngjiéhé),探索“党建强治、共建联治、物业促治”三治(sānzhì)融合的治理新模式。
“创建期间,潜山(qiánshān)市(shì)不仅(bùjǐn)着眼于‘大’,更在细微处着手。”余雪峰介绍,行走潜山市大街小巷,稍作留意,便可注意到这座城市的温情。
以往,流动(liúdòng)摊贩们占(zhàn)道经营一度让管理者头疼不已,但潜山市并未“一禁了之”,而是科学选址(xuǎnzhǐ),设立便民服务点。既维护了城市秩序,又满足了摊贩们的需求。
“文明创建(chuàngjiàn)成果(chéngguǒ)如何,群众心里有把尺子,我们请群众当裁判,以‘群众满意’为标准,不断改善提高我们的创建工作。”余雪峰说。
重“软件(ruǎnjiàn)” 文明培育浸润人心
“硬件”设施升级了(le),社会风尚、乡风文明(wénmíng)等“软件”也要跟上。硬件与软件犹如如鸟之两翼、车之两轮,互促共进、互相支撑,只有(zhǐyǒu)“软硬兼施”,文明才能得以全方位涵养,城市才会更好成长。
“潜山市(shì)始终坚持加强培育和践行(jiànxíng)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持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。”余雪峰介绍,近年来,潜山以大力培育弘扬“好人(hǎorén)潜山”品牌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为抓手,推动“创文明城(chéng)”和“育文明人”相融并进。
潜山城市风光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(chénruòtiān)摄
在全市持续深化文明培育的氛围(fēnwéi)下,许多社区和乡村发生蝶变。
“前些年我们村上办喜事,大部分都是互相攀比,在城里(chénglǐ)大操大办,家庭负担很重。”潜山市(shì)黄铺镇黄铺村村民付卫华说。
为改变这一状况(zhuàngkuàng),黄铺村巧设红白理事会,坚决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,群策群力(qúncèqúnlì)破陈规、树新风。
“我家今年嫁女儿,邻居们(línjūmen)随礼100元,亲戚(qīnqī)们200元。左右邻居都来帮忙,也没请厨师,一场婚礼下来比在城里办节省了三四万块钱(qián)。”付卫华说。
如今在黄铺(huángpù)村,移风易俗宣传标语(biāoyǔ)和漫画随处可见,乡村文明深入人心。
黄铺(huángpù)村党委书记王绍南介绍,近三年来,黄铺村举行红白喜事210多次,累计给村民减负(jiǎnfù)200多万元。移风易俗不仅减轻了(le)村民的经济负担,更重要的是(shì)培育了文明乡风,为黄铺村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未来,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(wénhuà)资源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,不断培育(péiyù)文明乡风民风,让(ràng)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,吹进群众心坎里。”余雪峰说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